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服务

联系我们

400电话:400-0000-000

电 话:0371-12345678

手 机:1312345678

邮 箱:123456@qq.com

地 址:某某市某某区某某路38号

全县基层文化专干培训班讲课提纲
来源:   作者:

全县基层文化专干培训班讲课提纲



(2012.6.21)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这个课题。


近年来,文化部加大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把“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部门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开展管理、服务的直接承担者,是组织实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成效。“十一五”时期,随着县级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农家书屋工程、乡镇文化中心设备购置项目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的基础设施设备等有了很大改善,硬件设施逐步得到了完善。“十二五”时期,按照中央关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将由注重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软件建设即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的提升将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就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就是大家今天相聚一起的意义所在。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对县、乡、村三级专兼职的文化队伍,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和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以及这些基层文化单位指导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等业余文化工作者和社区文化志愿者等专兼职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


我有幸参加了首批“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业务骨干培训班”,全国每个省最多2个代表,共计48个学员,培训地点:北京大兴区“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时间一周,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博导)授课,请文化部领导讲“十二五”规划和即将实施的最新文化惠民政策,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因为这是文化部培训计划的开始。


下边我就一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希望能为大家今后的工作起到一点帮助: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文化共享工程与基层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


三、关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都确立了一个显著的刚性指标: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国以及各地“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刚性任务,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结构转型,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从政治建设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到“四位一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逐步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明确提出,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操作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项重大安排。全面推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需求,是事关民生的大问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公共服务”有两个要素:一是满足公民基本需求,二是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提供服务。


2、“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向全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是运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务。我国公共文化产品,是指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产供给,充分体现就近便利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意识形态导向、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功能的产品。


3、“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需求。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是无限的,但却并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务去满足所有的需求。公共服务仅能够而且仅需保障公民基本需求,其它更多的需求应由社会和市场去解决。


公民基本需求是一个动态概念,是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应随之调整。在一个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优先事项安排是由该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经济体制以及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现阶段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有特定内容。如: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组织文化活动、电影戏曲下乡、民间艺术培训、图书报刊阅读、网络查询信息等等。


4、“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尊重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文化责任,是同公民文化权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公民文化权利”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就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观念基础和理论前提。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年11月)把“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5、文化权利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参加文化生活权、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或缺的自由。


公民文化权利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政府须提供各种必要条件来保障公民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文化生活质量。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政府要努力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的结构更加合理,如何让全体公民都分享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文化活动及文化创造自由的权利。文化成果得到保障的权利。公民的发明和任何文化创造的成果都应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6、“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文化责任”: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视为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我国文化发展基本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


这一重大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体公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二是文化发展从关注标志性设施建设变为同时重视保障文化民生的基础性建设。三是政府职能从包办代替变为履行服务的义务和保障的责任。


总之,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作为我们思考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文化发展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维护好、保障好、发展好“公民文化权利”,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就应该着眼于广大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环节的内在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的起点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


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同志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这里总书记对现阶段人民群众基层文化需求作了准确概括,这也同时是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范围和任务。


根据这些范围,围绕“三最”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功能设施建设及全覆盖问题。


其次,根据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确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网络布局、均衡配置,把完善全面覆盖、功能完备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便利性和均衡性。


主要涉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基层文化设施网络。目的在于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便利读书、阅报、看电影、看电视、获得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从事公共艺术鉴赏等。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要免费,要加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关于“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工作,后面我要专门讲的就不再赘述了)。还要加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网,包括有线电视网,中央面向全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6套电视节目”和“2套广播节目”,各地结合本地情况,适度增加本地公共频道。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满足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的需求。


上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行,首先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有了设施,没有内容不行,没有内容、缺乏产品,必然导致空置、出租、挪用。这种状况既可能导致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空放,更可能引发基层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


三是,有效发挥设施网络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必须同步加强内容产品生产和供给。


一方面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强适合基层群众需求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等内容产品生产、加强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既要积极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和骨干作用,又要对社会和市场全面开放,不能把“公共文化”当成新的“大锅饭”,当成新的垄断化的标签,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甚至参与竞争。逐步培育一批新型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这样可极大地提高文化资源供给、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结合时代要求、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各地可结合不同情况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培育和推广公共文化服务知名品牌。


(四)、落实好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共建共享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各级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和村镇文化站,加强文化资源集成,充实和完善设备配置,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同步推进、共建共享。


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农技推广、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  


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各地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机构,要发挥配备的流动电影放映车和乡镇配备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作用,定期、免费向农民放映电影。通过多种方式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数字化电影服务网络。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20年全面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把农家书屋建设与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结合起来。在每个书屋至少拥有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1000册、期刊30种、音像电子制品100种,出版物年更新率不低于20%,努力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难点。


1、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是以乡镇为依托,以基本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基层群众提供多功能综合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在基层的集成设施;是群众教育、体育健身、心理辅导、普法、科普、青少年教育、党团活动、妇女老人活动、家庭教育、慈善互助等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基础平台和新型宣传教育阵地,也是各类文化资源面向基层的综合集成平台。


条件许可:可设立乡镇农民学校、乡镇图书馆、信息服务室、家庭文明建设指导站、健身活动室、游艺娱乐室、展览陈列室,以及具备放映数字电影、文艺演出、开展联谊活动和举办主题报告会等条件的多功能厅。


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落实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注重实效、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好支持好社会力量进入,农民自办文化、专兼职队伍建设,鼓励各方参与,注重文化市场的导向管理,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有两方面重要内容或任务:一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组织好公共文化活动;二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接受特点,采取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在于: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追求、有创造才能、有鉴赏能力的广大人民群众,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除了公益性、基本性、均衡性、便利性之外,还鲜明地体现出引导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知群众之所需、供群众之所求、助群众之所创、展群众之所能。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评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评估应由基层群众说了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怎么样,应主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喜欢不喜欢为主要标准。



二、文化共享工程与基层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


(一)、“十一五”建设成果


“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设目标,初步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推动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经费投入总额达63.0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84亿元,各地累计投入资金36.23亿元。


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截至2010年底: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合作共建85万个基层服务点(为其中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配备设备)。24个省(区、市)完成县级支中心的全覆盖和“村村通”。


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工程数字资源量达108.04TB。其中,国家中心建设28.9TB,包括艺术欣赏、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知识讲座、少儿动漫等视频类资源30909部(场)、19390小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1956小时;各地建设76.4TB;国家图书馆提供2.74TB。


河南省2007-2009年将文化共享工程列为省委、省人民政府承诺为人民群众办好的十大实事之一,2010年纳入省委、省人民政府十大民生工程。


(二)、“十二五”及2011年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展服务网络,丰富数字资源,优化技术平台,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全面推动共建共享,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益,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传播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科学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使各级网点成为基层群众获取网络信息、接受培训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基本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基层,基层群众数字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


坚持四个不动摇:坚持文化共享工程的公益性质不动摇;坚持面向基层、服务民生不动摇;坚持共建共享不动摇;坚持勇于创新不动摇。


推进四个创新:工程应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实现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促进了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实现文化内容建设的创新;工程将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文化服务形式的创新;工程大力开展与有关部门、项目的共建共享,实现文化发展机制、管理机制的创新。


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工作任务要从以网点建设为主向以基层服务为主转变;二是工作对象要从以一般群体为主向一般群体和特殊群体并重为主转变;三工作重心要从以硬件建设为主向软件建设、内容建设为主转变;四是工作机制要从推进工程建设的机制向以完善日常管理的机制转变。


三大工程相互促进:文化共享工程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共同构成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三者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文化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初步构建起遍布全国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资源保障与技术、标准支撑;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基层服务窗口,是汇聚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三大惠民工程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统一标识,规范管理,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特别是面向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引导和帮助广大基层群众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传播先进网络文化。


2011年,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安徽、陕西9省(市)试点工作基础上,下半年将在全国开展试点,中央财政今年将投入2亿元予以支持,一是基层服务点设备的必要补充,二是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建设,三是试点工作奖励。


在基层服务点建设方面,乡镇要完成60%,街道和社区完成50%。东部地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补助。乡镇基层服务点计算机终端设备由4台增至10台,2万元/个。街道基层服务点计算机终端由5台增加至10台,1.5万元/个。社区基层服务点计算机终端由3台增至10台,2万元/个。


数字资源建设:广泛整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文化民生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不断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重点整合制作一批适合公共电子阅览室使用的,特别是适合青少年、新一代农民工需求的资源。“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充实、更新农村实用技术资源,精心打造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加强少数民族资源建设。“十二五”末,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建设总量要达到530TB,视频资源达到33万小时,专题资源库不少于500个。少数民族资源总量不少于30TB,视频资源达到3万小时。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资源建设经费1.2亿。主要用于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库建设、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专题资源建设、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建设等5个方面。


高新技术应用:对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进行优化,构建分级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完善文化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及时应用3G移动通讯技术,引入“三网融合”、云存储、云服务、智能调度等高新技术,大幅提升文化共享工程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节约建设成本。“十二五”期间,将文化共享工程打造成为资源总量丰富、参与用户众多、支持各种传播媒体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门户。


2011年,通过软硬件平台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工程网站运行速度,丰富网站的互动服务功能。建设2种少数民族语言网站,选取6个基础较好的省份建设网络培训平台,9个省(市)进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在开展进村入户较为突出的省(市)进行资源播发管理平台建设。


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充分利用覆盖城乡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采取阵地服务、网络服务、流动服务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服务,努力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健康、求富裕的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基层培训网络主渠道优势,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信息素养培训。


2011年要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同时根据当地实际,开展适合本地的活动。日常服务要常抓不懈,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使服务工作常态化,增强实际效果。


(三)、“十二五”挑战与机遇


挑战:资源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技术的便利性与实用性:服务的基本性与均等性:队伍的稳定性与高素质:经费的按时与足额保障。


机遇之一:文化共享工程列入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机遇之二:“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坚实基础。


机遇之三: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文财发(2011)5号,“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为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正常运行提供了基本运行经费。


机遇之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将推动文化共享工程有序发展。


机遇之五: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可进一步提升工程基层服务点的服务能力。


机遇之六:基层队伍培训。国家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文化部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


机遇之七:三网融合(电话、电视、网络)、云计算、手持终端等。为工程服务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四)、县级支中心工作


县级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县级支中心在工程组织管理、资源建设、技术指导、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县级支中心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培训中心。通过总分馆等形式,指导所属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服务点开展工作。  


合作共建:为充分发挥村级基层服务作用,整合农村信息服务站、党员电教、新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国防教育、治安、就业、卫生、新农保、新农合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村基层服务点管理和服务。


2011年5月27日至28日,刘延东同志在在贺兰县常信乡综合文化站调研时,对贺兰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她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整合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使之成为集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科技推广和学习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群众活动场所,把这一惠民利民工程切实抓实抓好。


西双版纳支中心积极与组织部门合作共建,在其电子阅览室230多台计算机和所属十余家乡镇基层服务点计算机桌面上,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文化共享工程的链接放在首位等。


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是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县级支中心的主要工作。


能不能确保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绝不允许出现各种形式的私人经营、承包,绝不允许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变成网吧或者变相网吧,这是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的一条原则。要努力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成为安全、健康、“绿色”的公益性上网场所。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立乡镇、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的“三农”网培学校,直接服务于农民群众。实现: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


资源建设: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特色资源建设。重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历史文化景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网络让世界了解家乡、宣传家乡、推广家乡。


综述:文化共享工程自启动至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不断被赋予新的责任和使命,被注入新的内涵和更崇高的理念。面向未来,伴随着文化共享工程被进一步提升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她将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文化共享工程与祖国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必将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出新的篇章。


三、关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李长春同志:在视察文化部工作时指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项工作针对十三亿人,具有普惠性质,是当前文化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


蔡武部长:多次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部第一位的工作任务。


在中央的重视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并呈现出各部门多领域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初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成为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新亮点。


下边我从五个方面谈谈“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1、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主要背景


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随着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问题日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文化部组织调研组从2010年4月份开始,深入广西、广东、北京、重庆等省(区、市)实地调研,同时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在本省范围内也开展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情况的摸底调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送中央领导同志。


2010年9月19日,李长春同志在《文化部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调研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要抓紧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会同财政部并组织有关部门制订可操作的文件。”


文化部开展了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承担;


制定了《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财政部大力支持,同意与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相结合,与文化部共同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2011年2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召开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免费开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施免费开放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民生的高度重视,是一项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文化惠民工程。


第一,做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汇聚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精华,是人们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参与创造、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提高素质、升华境界的最好课堂。


实行免费开放: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素质教育、追求和欣赏高品位文化的诉求;有利于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利于广大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二,做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措施。


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量公益性文化单位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是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自身活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做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


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有利于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免费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鉴赏活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低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树立新时期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


3、“三馆一站”免费 开放的主要内容


(1)、“三馆一站”的基本职能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开展文献信息资源检索、阅览、外借服务;提供免费上网及数字资源服务;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组织阅读指导与推广活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文化馆的基本职能: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文化站的基本职能: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


(2)、免费开放的范围和具体内容。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


文化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


美术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各级美术馆的基本展览实行免费参观;对于少数特殊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低票价。


(3)、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总体目标:到2012年底,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相结合,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规章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清晰,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使免费服务成为政府的重要民生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实施步骤:第一步: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第二步: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其它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4、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工作措施


(1)、取消原有部分收费项目:取消公共图书馆办证费、验证费、自修室使用费、电子阅览室上网费,取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存包费;限期取消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和培训费,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费,公益性讲座、展览收费。


(2)、限期收回出租设施:要严格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维护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公益性质,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它用的限期收回。


(3)、降低非基本服务收费:如图书馆深度参考咨询服务(为读者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书刊资料等服务)、赔偿性收费和文化馆(站)的高端艺术培训服务等,这些收费合法、合规、合理,应予以支持。


这些非基本的公益性服务,要与市场价格有所区分,降低收费标准,按照成本价格为群众提供服务。


(4)、完善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公示免费开放内容,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5)、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充分考虑免费开放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严谨细致的免费开放工作方案;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安全。


(6)、加强免费开放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作用。


(7)、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后,其人员、公用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负担,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其中:中央级美术馆、图书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省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对东部地区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效果好的地方予以奖励。


2011年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50万元;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20万元;


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为每站每年5万元。


对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补助标准分别负担50%和80%。


美术馆补助标准另行研究制定。


2011年,中央安排了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各省级财政部门要合理确定省级和市、县级财政负担比例,对财力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倾斜。


地方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5、下一步工作


第一,认真做好免费开放的实施工作。免费开放工作是民生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具体实践,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备受社会关注。这项工作涉及全国6000多家县级以上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近4万个文化站,层级多,牵涉面广,情况复杂,难度不小。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和领导,制定本区域内的总体工作规划。各有关单位要做好免费开放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核心功能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推进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强化和凸显服务功能,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课堂。


一要确立设施即服务的理念。二要确立产品即服务的理念。三要确立技术即服务的理念。四要确立能力即服务的理念。五要确立创新即服务的理念。


第三,以免费开放为契机,促进改革,规范管理。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加紧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有效解决免费开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共享、利用。通过免费开放,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展览、讲座、培训、征文、演讲、文艺演出以及开展流动服务,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


第五,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免费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吸纳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免费开放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性,使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既是公共文化产品的鉴赏者,也是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者;既是公共文化活动的观众,也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角。免费开放工作要虚心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第六、加强制度设计,着力建立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与公益性服务研究”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要把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与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在专家的指导下,及时总结经验,努力上升到理论和公共政策层面。


第七,加强监管,建立免费开放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建立免费开放评估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对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加以解决。加快业务规范化建设,开展评估定级,加强分类指导。


第八,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加强宣传。及时总结经验,特别是新探索、新机制、新做法、新成效,积极宣传在免费开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宣传,扩大免费开放的社会影响,树立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良好社会形象。让群众了解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作用,吸引他们走进文化设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基础上,文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推进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


发布时间:2013-11-28  阅读:286次
0
  下一篇: 没有了!
  • 咨询电话:

    0371-12345678

  • E-mail:

    123456@qq.com

  • 图书馆地址:

    某某市某某区某某路38号

  •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ceshi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